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
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70余次对督察曝光的5个典型案例和督察报告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提出要求,20余次开展现场调研督办。按月清单化调度全省整改进展情况,建立健全建账、督账、清账机制,定期梳理汇总,按照要求上报。
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来,省委常委会会议24次、省政府常务会议29次、省委和省政府专题会议多次研究部署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云南省健全完善会议、督察、受理交办、整改追责等工作机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10个标志性战役。督察曝光的5个典型案例已完成整改2个,其余3个正在按照时序推进。定期分析研判,对整改进展滞后的,提前预警提醒,进行挂牌督办。对照督察报告指出的4个方面16类50个问题,省委、省政府科学部署,从严从实抓好整改。
2021年,云南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65%、居全国第4位。目前,在2021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云南省进一步制定了《深化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改推进滇池高水平保护治理2022年工作方案》,切实做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改后半篇文章,高标准统筹推进剩余59个点(片)后续整改工作,确保2022年底前完成全部整改任务。银川市、石嘴山市被纳入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成为宁夏首批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的城市。
截至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向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申报的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和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等生态环境领域项目资金或政策支持全部获批。宁夏农垦大沙湖区域生态环境导向开发项目成功进入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名单,成为宁夏首个纳入国家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 模式试点的项目。据介绍,今年1月召开的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项目谋划上求突破,谋划一批有利于污染防治、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中央项目资金支持。1个项目入选国家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
两地市已按照《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提出的任务和指标体系,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3个地市将获得39亿元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
这是继2020年吴忠市成功入选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后,宁夏3个地市接续入围这个项目。后续国家将通过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显著的地方给予适当激励。其中,生态环保项目4个,投资3.83亿元。作为宁夏首个EOD项目,将为宁夏推广EOD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西北地区内陆湖泊区域采用EOD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银川市、固原市、中卫市3个地市入围国家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城市一、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取得积极成效推动落实全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相关内容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试点省市碳强度下降总体快于全国。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常态化宣传。
稳步推进钢铁行业实施高质量超低排放改造。三、低碳试点示范工作深入推进自2010年以来,我国陆续在6个省和81个城市开展了低碳试点,涉及31个省(区、市),涵盖全部5个计划单列市。
据初步核算,2021年全国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降低3.8%,为完成十四五碳强度下降18%的目标任务奠定良好基础。通过综合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我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15年下降18.7%,超额完成十三五下降18%的目标任务,较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40%-45%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意识不断提升,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初步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深入人心。十三五以来,低碳试点工作不断深化。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进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散煤治理,截至2021年底,完成该区域散煤治理2700万户左右,减少散煤消费量6000多万吨,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散煤基本清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布局规划,以及土地、环保、质量、安全、能效等要求的散乱污企业及集群开展综合整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分类整治涉气散乱污企业及集群6.2万余家,全国累计超过10万家,重点区域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有力宣介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倡议主张。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
开展分级差异化环保管理。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吨,履约完成率99.5%(按履约量计),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
试点省市在完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提高能效、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低碳发展路径。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利用,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
配合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针对钢铁、焦化、铁合金等十七个行业,制定了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引导行业改造升级、加强技术攻关、促进集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通过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替代、上大压小、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淘汰能耗高、排放大的燃煤小锅炉,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内每小时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
每年组织编写《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并在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加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治理。全国累计淘汰和化解钢铁产能3亿吨左右、水泥产能近4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2020年10月,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对气候投融资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鼓励地方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相关研究。四、气候投融资工作加快展开气候投融资工作在顶层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依据企业装备水平、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措施、环境管理水平、运输方式等对重点行业企业进行绩效分级,将分级结果应用于差异化环保管理,实施精准治污,促进了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装备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推动独立热轧和独立焦化企业与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升级改造、有序退出,实现源头节能减污降碳。六、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持续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2022年全国低碳日主题为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主场活动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研究制定十四五碳强度降低目标和向各省(区、市)分解方案。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已完成和正在实施改造的钢铁产能占全国粗钢产能的65%左右。同时,在每年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组织设计各部门、NGO组织等多方参与的中国角主题边会活动,宣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举措和成效。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23家钢铁企业约1.4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225家企业约5.36亿吨左右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五、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升2013至2021年,全国低碳日活动已成功举办9届,成为宣扬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培育全社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平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目前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二、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交易。生态环境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积极进展。
2019年8月,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为气候投融资领域信息交流、产融对接和国际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同时,在每年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组织设计各部门、NGO组织等多方参与的中国角主题边会活动,宣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举措和成效。